静阅思

阅读滋润精神,思考孕育智慧!

李睿秋《打开心智》读书感悟

大脑也是需要锻炼的,希望大脑变成什么样子,就可以往对应的方向训练它,慢慢改变大脑思考模式。

把自律变成自驱,才能实现真正的改变,才能长期坚持,因为自律是与大脑作斗争,自驱是引导大脑做出决定。

敢想敢干,不要被猜测、担忧吓到而止步不前,应该在行动中逐个解决面临的难题。


原文摘要:

在我们年轻的时候,我们总是很开放,乐于接受新事物,对一切都充满兴趣;但随着我们年龄增长,我们经历的事情越多,就越容易变得封闭、固执,对变化充满恐惧,日复一日地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模式里打转。

证实偏见:你持有什么立场,就总是更容易接受与你的立场相一致的信息,下意识忽略那些不一致的信息。

大脑认知的改变不是突变,而是渐变。当你想改变自己时,大脑始终会有一个力,把你往回拉,抵消你的努力和行动。要想养成良好的习惯,改掉自己的坏毛病,绝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一而就,因为那相当于在跟大脑的适应性做斗争,注定是徒劳无功的。你要做的是通过缓慢的、日复一日地微调,去改变自己的基线,让大脑一步步适应新的模式,用它去代替旧的常态。

能够长期坚持良好习惯的人,绝大多数都不是通过逼迫自己来做到自律,而是因势利导.引导自己的大脑按照正确的计划和方向去行动。推动他们的不是“我必须如何”的自律,而是“我可以做到什么”的自驱。

一个运转正常的复杂系统,总是从一个运转正常的简单系统演化而来。一个从零开始设计的复杂系统很难发挥作用,你必须从一个简单且可行的系统开始构建。

每件事都是有多个衡量标准的。而当你把其中某个标准强调、凸显出来时,就很容易忽略其他的标准。从而把一个完整的“体”,简化成只剩一个“面”。

对碎片时间最好的利用方式,不是阅读,不是学习,是思考。思考什么呢?其实非常简单,把你之前看到的信息,在脑子里过一遍,重新去回忆、提取和梳理。

很多时候,只有行动了你才会发现:原来我所恐惧的东西,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,我先前对它的猜测、担忧和焦虑,很多都是不必要的。

你如果只把目光放在结果上,那一定会遭遇到许多痛苦、压力、焦虑…但如果你把目光放在过程中,去关注在这个过程里你可以得到的收获,那么你的感受可能会完全不一样。所以,我一直强调:一个人为什么能持续、长期地做一件事情?一定是因为你“乐在其中”,你从过程中找到了乐趣、收获乃至意义,这些才是推动你继续把它做下去的动力。

从短期来看,人们更容易为“做错”的事情感到后悔,并会想办法去补救、纠正;但一旦把时间拉长,不论程度上还是数量上,“没做”的后悔程度,都会远远超过“做错”。

读书的关键永远不在于“读”,而是在于“想”。也就是说:你花费多少脑力,能够获得和巩固的知识就有多少。费尽心思去省时间、省脑力,结果就是,节省了多少脑力,收获也就减少了多少。

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呢?并不仅仅是快乐,也不只是体验,而是我们作为一个主体的成长。并且,通过这种成长,能够更好地跟这个世界交互,能够干预和影响这个世界的其他主体。

更好的模式是主动休息。简单来说,就是工作和休息交替,而不是专注长时间地去思考和工作。


推荐阅读:

  • 2022-09-26阿比吉特·班纳吉《贫穷的本质》读书感悟
  • 2021-11-07罗伯特·M·波西格《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》读书感悟
  • 2021-02-13巴里·达文波《极简思维》读书摘要(一)
  • 2021-02-03奥里森·马登《人生苦短,把日子过好最重要》读书摘要(一)
  • 2020-10-18日野原重明《活好:我这样活到105岁》读书摘要(一)
  • 2020-07-12塞缪尔·斯迈尔斯《品格的力量》读书摘要(六)
  • 2020-01-07切斯特菲尔德《一生的忠告》读书摘要(五)
  • 2019-06-29张婷婷《三分管人,七分做人》读书摘要(一)


  • 静阅思 Powered By Z-BlogPHP 备案号: 鲁ICP备18044871号-3